Wednesday, July 14, 2010

我的北京之行

虽然唐山离北京很近,只有两小时的车程,但这只是我第三次来北京。因为前两次经历距离现在有些远,此次之行,我暗下决心要再一次而且要仔细地体会一下这座城市的味道。

不知不觉中,城市成为了绝大多数人的精神归宿。听新闻说,到2050年,中国的城市人口将首次超过乡镇人口。人们讨论着城市一角的兴衰,感觉着城市给人生活带来的影响,上海世博会也打出了“城市让生活更美好”的旗号。这让人不由觉得那些被少数人所追捧的“原生态”就这样地被甩在了脑后。

在我的眼里,北京是一个招人嫉妒的城市:它给外地人来此地定居设定了很高的门槛,却又对本地人十分眷顾。仅仅听北京人的言谈,就能感觉到他们不经意中流露出的优越感——老人们到天坛晨练,晚上在长安街散步,在天安门广场放风筝……许多大事都围绕着北京发生,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相聚在首都。这一切都着实令人向往!

第一天 七月四日 星期日

坐上了到北京四惠的长途车,经过两个多小时在高速路上的飞驰,过了一个收费站,世界的颜色瞬间发生了改变——目不暇接的各种标示牌像即时贴一样粘在马路两旁,还有奇形怪状的广告牌,当然少不了现代大城市的记号——高楼。北京的绿化在我看来做得还是相当不错的。我猜城市发展必将形成北京这种经典格局,或许北京是在效仿国外的大城市的规划:郊区的高楼主要是居民楼,商业区主要在三环周围,然后再往里就是名胜和行政部门。各个功能区相互重叠,没有特别明显的界限。

中午20点左右,我终于到了目的地。

北京的地铁让我对这种交通方式有了新的理解。我一直认为“地铁”就只能在地下,没想到北京的地铁不乏地上部分。乘坐地铁的手续很简单:买了票后直接到楼梯入口刷一下就可以了。就是在上火车这件事提醒了我依然是在中国——车厢的门刚一打开,守候在站台上的人变蜂拥而入,差点把我的包挤到车下面去。地铁里的空调温度有些低,本来就体质弱的我打了好几个喷嚏。

我是初次坐地铁。我没有去抢座,因为我想看看车外的景色,但让我感到遗憾的是,坐地铁终究不同于坐火车。我坐的这个应该叫“地上铁”。感觉上和坐公交没什么两样,除了少了些颠簸。它的速度还没有跑在马路上的水泥搅拌车快,但它的加速度确实令我感到惊奇。

今天,气象台发布了高温黄色预警信号。整个一下午我都在八里桥的一个公寓里度过。总之这就是北京郊区给我的印象。

第二天 七月五日 星期一

来北京,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要去鸟巢看一看。早上八点半从驻地出发,路上买了饭就坐上了地铁,将近九点多才到了奥林匹克公园站。

地铁站出口做得很有中国韵味,我的视线首先就被油许多鼓组成的一个建筑所吸引了。那是一个走廊,有自动扶梯。因为不是什么盛会,所以整个建筑就被圈了起来。走在台阶上时,眼前就是玲珑塔。过了马路,才发现它也被圈了起来。奥林匹克公园确是个名副其实公园:大大的广场鸟巢和水立方就沿中轴对称地分别坐落在东边和西边,两侧有不少的树木和供人歇脚的荫蔽。广场上奥运歌曲一直回荡,荫蔽处的屏幕也一直都在播放奥运会开幕式的画面。

鸟巢的门票价格令我感到一些欣喜,在北京这么高消费的地方,实在是难得。我恨兴奋因为我就到了传说中的国家体育场里。想一想,在零八年,这里曾经是如此热闹,难免有种物是人非的感慨。

鸟巢首先给我的感觉是比我想想中的要大,我坐在里面的座椅上,那里的视线是难以想象的开阔。向上看,有种眩晕的感觉。我观察了许久,也不知道这座椅的颜色是按什么规律安排的。因为天气炎热,所以里面难免有股橡胶味。走在外侧的走廊里,仰视它的钢结构,

真是壮观,这也让我相信它的确是现代建筑中的一个奇迹。里面还陈列着当时在开幕式上演员用过的道具,有船桨,正方形的鼓[*],和古筝。令我感到愉悦的还有体育场走廊里的装潢,和各种部门的安排,可能是考虑到了体育场日后的经济效益,在游客身上花了不少心思。

鸟巢是非常值得进去看个究竟的,和在电视上感觉很不一样。只是到了现在,里面还有奥运纪念品的专卖店。我想,奥运会毕竟仅存在于一个特定的时期,既然过去了,难道还会有人认为现在它的纪念品有什么重大意义吗?要是再过去十年呢?特许专卖店的东西价格贵得离奇,就连鸟巢里面和附近的饮料居然比别处贵两块。但即使这样,人们还是热衷于在里面购买纪念品,毕竟是有纪念意义的,可能在别处买,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。

不巧赶上水立方施工,没能进去参观。从外面看,每块膜之间严丝合缝,十分精致,而且晶莹剔透,的确吸引人。但水立方应该叫做“夜间建筑”,蓝色的外表在蓝天的应沉下显得颜色单一,和照片中的夜景相比只能甘拜下风了。

在回来时,我特意留意了一下北土城站,那个地铁站是青花瓷样式的,在灯光下显得格外迷人,很有种古今交融的的感觉。当然也体会了拥挤,令我印象深刻。

第三天 七月五日 星期一

很幸运,我居然赶上了今年北京最热的一天,最高气温39℃。所以白天没敢出门。

傍晚七点时,我终于开始了今天的行程。我从来没有游览过夜间的天安门,今天则是上好的机会让我过足了眼瘾。

将近七点半,我才抵达了天安门广场。不知不觉中,雄伟的天安门便映入眼帘。这时的游客相当多,老人、小孩、年轻人应有尽有。还有执着的小贩,随时准备将手中的水、冰棍儿、纪念品卖给每一个过路人。那电视上常有的镜头也随着呈现出来:川流不息的车辆时走时停,在晚霞的衬托下一派现代都市的繁华景象。不一会儿,广场上的灯统统点亮,把黑夜变成白昼,喷泉也来凑热闹。真是名副其实的灯火通明!

天安门的南面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。不知今天是什么日子,纪念碑附近到了晚上就清了场,我只能和其他游客一样,站在远处驻足欣赏。如今的纪念碑前多了两块大屏幕,上面来来回回地播放视频,都是国庆时用过的。我穿过地下通道,绕了天安门广场半圈,一路上拍照的人,坐在花坛前小憩的摩肩接踵;地下通道里一个人卖的玩具把一名女士吓得直跳,操着外地口音的人卧在旮旯里,乞讨的人也占据了一席之地。我又回到了天安门前,想拍几张天安门的正脸。天安门前到了傍晚似乎一直都有士兵站岗。随后,接了家里来的问候电话,开始向王府井前进。

晚上的王府井不比白天冷清,或者说比白天还热闹,也许是现在的人热衷于夜生活的缘故。我也很荣幸地加入了夜生活大军中。因为从驻地出来前没吃晚饭,所以步行街口处的麦当劳显得格外刺眼,我十分奇怪为什么在这里很难找到一家能容得下我的中餐馆。王府井的步行街上有几个装置,是一些品牌的户外广告,是围绕着今年世界杯主题设计的。我只是在街上遛了遛,仅仅这样就让我领略了一下北京夜色的魅力。

不过在长安街这样的地方,也有不少拾垃圾的人、开助力车的人、在路边卖小商品的商贩,他们在这里苦苦劳作,和这里的灯红酒绿相比较,让我的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滋味。

第四天 七月六日 星期二

天坛,一提到北京的名胜,肯定少不了它的话题,可直到今天我才真正零距离地接触到了它。

我乘地铁到达了天坛东门站,车站口有两名春光满面的老人坐在一张桌子两旁。“天坛公园往前走再向右拐。”一句标准的北京话让周围的几名游客猝不及防,我更是吓了一跳,才看清牌子上的字,上面摆着“义务指路”的牌子,就立刻享受了免费的服务。我当时有点懵,我随后问了一个问题让我到现在都后悔。我问:“这里那边是北?”老大妈会心一笑,给我往后指,“这边,这边是北。”

其实我根本就没必要知道方向,因为在旅游景点,随着大拨走一般是不会错的。往前行,看见一处自行车整齐地排列成几行,再往右一瞅,一帮老奶奶们和旅游团夹杂行于路中,看来就这儿了。天坛的人很多,门口处大多是本地人,九点多到天坛公园跳舞的人,除了北京的闲人们还会有谁?舞曲的音量很大,走了两百米开外还能感到空气在震动。北京人可真会生活。

越往里走,外国人就越多,甚至比天安门广场上的人还多。看来比起政治景点,文化景点更具有吸引力。我把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祈年殿,毕竟那是个很有名的地方,以往都是在印刷品上看到的。祈年殿最让我震惊之处就是它的圆形屋顶极其规则,我从不同角度,拍了几张照片,结果发现好像除了上面那块“祈年殿”牌子的位置在变,真个建筑就想静止的一样。遗憾的是不能进到里面去。周边的一些宫殿里陈列着与古代祭天相关的展品,到处都是留影的人,导致我连照一张建筑的照片的机会都没有。因为今天是阴天,所以我没能看见照片上蓝天衬托下的祈年殿。最大的回报是今天凉爽的天气,天坛公园很大,从东门到景点的距离很远,如果天气像昨天那么热的话,恐怕我得晒死在半道上。祈年殿出口是新年门,门后的石台纤尘不染,我也幸运地找到了一个石阶。随后的时间里,我又去了圜丘和回音壁。

我早早地就结束了本次行程,就算是这次北京之行的终点站吧。

此次北京之行,虽然时间短暂,但对我来所收获很多,我对北京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其高不可攀的城市,各个方面都达到了理想的水平。事实上,北京人除了将北京话以外,从骨子里也是中国人,只是在某些方面他们会比较开放,敢作敢为,向着理想的生活环境默默地努力。然而也有一些素质相对较差的人,比如天坛公园里的售票员,他们工作时心不在焉,要么打电话聊天,要么对游客冷言冷语,和地铁站口处的那位大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身在北京的女同志最令我佩服,尤其是在晚上。在唐山,晚上九点以后就很难再见到独自在路上走的女性了;而在北京,即使到了深夜,依然能看到她们急匆匆的拎着大包小包的身影。总的来说,北京是个充满活力的城市。我会永远把这次经历珍藏在心中。

[*]我不认为那个是“缶”。